形态描述
全长为鳃孔前区长的3.6倍,为鳃区长的21.8倍,为躯干长的2倍,为尾长的7.3倍,为尾高的9.5倍。
体呈鳗形,后部侧扁。尾部短,肛门近体后端。眼埋于皮肤下面,眼点明显。鼻孔1个,位吻端近背中央;具鼻须2对。嗅囊内延长为一管状垂体囊,开口于咽部上方。口前腹位,呈纵裂缝状;口须2对,前对须细长,后对须粗短。舌具强大舌齿,排成2列,愈合齿 ;齿式 。鳃囊和鳃孔每侧均6个,鳃孔排列成一直线,彼此相距较紧密。各鳃孔外围以一白色环带,相邻环带不愈合,左侧最后鳃孔与咽皮管愈合,此孔最大。最前出鳃管长为最后出鳃管长的3倍多。黏液孔数(15-20)+(0-1)+(36-44)+(6-11),鳃区黏液孔在59个标本中仅2尾具有。
图8 怀氏副盲鳗Paramyxine zvisneri Kuo, Huang et Mok(全长335 mm)(依郭建贤等)
腹部皮褶明显,具白边,起点近体中点,后端至肛门。仅具尾鳍。液浸标本褐色。长可达335 mm,栖息于在水深约200 m处。
本种与费氏副盲鳗颇近似,不同点为:前者鳃区长为全长的4.58%,后者为2.66%;鳃孔成一直线,后者不规则排列呈弧形;咽皮管在怀氏副盲鳗与左侧最后鳃孔愈合,而费氏副盲鳗则不愈合;腹皮褶在怀氏副盲鳗具白色边缘,而费氏副盲鳗均呈白色。
本种资料依据郭建贤等(1994)文献描述。
体呈鳗形,后部侧扁。尾部短,肛门近体后端。眼埋于皮肤下面,眼点明显。鼻孔1个,位吻端近背中央;具鼻须2对。嗅囊内延长为一管状垂体囊,开口于咽部上方。口前腹位,呈纵裂缝状;口须2对,前对须细长,后对须粗短。舌具强大舌齿,排成2列,愈合齿 ;齿式 。鳃囊和鳃孔每侧均6个,鳃孔排列成一直线,彼此相距较紧密。各鳃孔外围以一白色环带,相邻环带不愈合,左侧最后鳃孔与咽皮管愈合,此孔最大。最前出鳃管长为最后出鳃管长的3倍多。黏液孔数(15-20)+(0-1)+(36-44)+(6-11),鳃区黏液孔在59个标本中仅2尾具有。
图8 怀氏副盲鳗Paramyxine zvisneri Kuo, Huang et Mok(全长335 mm)(依郭建贤等)
腹部皮褶明显,具白边,起点近体中点,后端至肛门。仅具尾鳍。液浸标本褐色。长可达335 mm,栖息于在水深约200 m处。
本种与费氏副盲鳗颇近似,不同点为:前者鳃区长为全长的4.58%,后者为2.66%;鳃孔成一直线,后者不规则排列呈弧形;咽皮管在怀氏副盲鳗与左侧最后鳃孔愈合,而费氏副盲鳗则不愈合;腹皮褶在怀氏副盲鳗具白色边缘,而费氏副盲鳗均呈白色。
本种资料依据郭建贤等(1994)文献描述。